[腕表知識] 今天給大家分享計時碼表設計簡史 功能和風格的對立統(tǒng)一
[ 鐘文化] 總在不斷發(fā)展,卻又始終如一。自計時碼表問世以降,功能性、易讀性和風格性的對立統(tǒng)一塑造了它 (功能)計時,是手表最主要的功能。因此,正式場合所用的手表,不管是指針工、跳字式還是報時式,都應具有這一功能,并且應當精確到時、分,能精確到秒則更好。只精確到時的手表,顯然不符合要求。有些附加的功能,如溫度、濕度、風速、方向、血壓、步速等等,均可有可無,而且以無為好。總之,手表的功能要少而精,并要有實用價值。 (另外)手表在佩戴或存放時,表冠應置于正常位置螺旋表冠應鎖緊,以保證防水功能,防止灰塵進入。第一檔負責上鏈,第二檔負責快調(diào)日歷,第三檔調(diào)整時間。而且盡量以順時針方向調(diào)整指針,避免過度上鏈。#腕表冷知識#!嚴正聲明:“九段腕表”僅專注于腕表興趣和生活的信息交流,不在任何地方、任何平臺售賣任何手表。我們只說表,不賣表。的外觀模樣,甚至經(jīng)典的布局多年來也保持不變。
談到“”(計時碼表),紛繁的圖像涌入腦海,但我相信大多人的想象會停留在ETA和Dubois-Depraz等供應商產(chǎn)品目錄的使用示意圖上:時針、分針和計時秒針中央運作,小時計時圈(有時)、分鐘計時圈和小秒圈分居三側(cè)。
第一代泰格 Autavia計時碼表
計時碼表的設計受到種種條件的制約,但它的衍生變化與任何其他類型的表款相比毫不遜色。設計打造計時碼表的目的初衷各不相同,然而它們都必須遵循同一個原則,即將“易讀性”置于“彰顯品牌DNA和流行風尚”之上。正因如此,計時碼表成為設計師的特別挑戰(zhàn),也令收藏家們興致盎然。
Ref5975多刻度計時碼表
一般而言,計時碼表具備兩個非常不同的功能:記錄運行時間和顯示逝去時間。除了常規(guī)的時間功能外,計時碼表都配備獨立指針,可以啟動、停止和復位。再進一步,一些計時碼表還具有其他復雜功能,如雙追針和飛返計時秒針。但即使將零件和刻度控制到最小,額外的信息對于本就狹小而擁擠的表盤來說仍是一份沉重的負擔。
De Bethune DB29 Maxichrono計時碼表
應該說,在計時碼表的設計中,首要的限制來自表盤下的機芯——機芯規(guī)定了尺寸、功能、基本比例和顯示位置。除了少數(shù)例外,以上所言絕對有效,尤其是各計時圈和中央齒輪的間距,以及由此設定的表盤布局比例。計時碼表機芯種類繁多,但今天絕大多數(shù)都是基礎機芯(主要是ETA 7750和ETA 2894)的變體。這種架構(gòu)元素規(guī)整嚴格,僅微乎其微的表款能夠突破限制,將所有指針都安裝在中央齒輪的De Bethune DB29 Maxichrono計時碼表就是其中一例。
Louis Moinet Compteur de Tierces,所有現(xiàn)代計時碼表的先驅(qū)
但如何列明信息?Nicholas Rieussec的計時器依賴油墨“指針”;最早的計時碼表Compteur de Tierces出自Louis Moinet之手,原是為幫助天文觀測設計打造,效仿規(guī)范時鐘,將秒針置于中央,更大的單位(時分)分設兩旁。換言之,原始計時碼表解決了基本設計問題,整個19世紀的懷表遵循了相同的模式,只是表盤潤飾程度更有不同。
泰格豪雅Mikrograph秒表,計時精度可達1/1秒,1916年
當?shù)谝淮嫊r(1913和1916)問世,情況變得更有趣味。有限可用空間越小,空間和細節(jié)之間的對立越凸顯。浪琴和百年靈選擇削減計時元素輪廓,子表盤內(nèi)斂低調(diào),盡可能摒棄不必要的刻度標記。這也是此后十年間百達翡麗等制表商遵循的模式:鐘表設計優(yōu)先,意在展現(xiàn)廠商實力,而非出于實用目的。將其與口袋秒表,如1916年的原始泰格豪雅Mikrograph相比,可以看出清晰的差異。
13ZN單按鈕計時碼表,宇宙表Uni-Compax計時碼表和計時碼表(從左至右)
在這段時期,腕表開始迅速取代懷表。一些公司只是簡單地將懷表重做,使其便于佩戴,很自然地,這些過渡表款更多地保留了懷表的功能性外觀——原始清晰的表盤和稠密的軌道式秒刻度圈(“醫(yī)生腕表”額外配備脈搏計刻度,稍顯時尚,是個例外)。即便制表公司開始著手研發(fā)腕表規(guī)格計時機芯,這種折衷方案也似一種默認選擇。直到1930年代,計時碼表的設計才漸臻成熟。
供應量的增加和專業(yè)用戶的需求成為解決設計問題的動力,前者伴隨著價格的降低,而后者主要源自飛行員和軍方,1930年代中期,政府采購對于制表行業(yè)產(chǎn)生了巨大影響。計時碼表被當做工具(而不是消遣)被收購,因而計時功能成為設計核心。彼時飛機設計高速發(fā)展,封閉駕駛艙內(nèi)很快配滿了前所未見的復雜儀器,對于計時碼表的設計,其實有著現(xiàn)成的模板可循。
泰格豪雅Heuer Flieger計時碼表
泰格豪雅Heuer Flieger計時碼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這款腕表產(chǎn)自1935年,搭配白色Luminous熒光指針和標記,凸顯簡潔設計和極佳辨讀性(硬幣邊紋表殼同樣引人注目)。同時,行業(yè)內(nèi)還有更復雜的,更貴重的,為軍事目的專門設計的腕表,如ia 13CH和15CH系列。
如果說1930年代和戰(zhàn)爭準備影響了計時碼表的生產(chǎn),那么二戰(zhàn)則見證了瑞士制表商對于未來的展望。1942年,百年靈推出配備專利環(huán)形滑尺的機械計時腕表,技術色彩更顯濃厚。這款腕表乃是專為創(chuàng)建戰(zhàn)后新世界的科學家、工程師和企業(yè)家設計打造。后來,的成功也和環(huán)形飛行滑尺密不可分。當然,相比之下,Chronomat還要早了十年。
早期Eterna計時碼表,原始泰格計時碼表和6239計時碼表(從左至右)
1963年經(jīng)常被視作現(xiàn)代文化走出戰(zhàn)后憂郁的年份,那一年屬于披頭士樂隊、屬于阿爾法羅密歐朱利亞TZ、屬于馬丁·路德·金,那一年也見證了兩款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徹底的“現(xiàn)代”計時碼表的問世:泰格豪雅和宇宙計型。
現(xiàn)代 57計時碼表
從1930年代的歐米茄和泰格豪雅開始,不同的流派以不同的速度發(fā)展著。1957年,經(jīng)典的計時碼表問世。超霸表的設計看上去過于復雜,保守退縮,卻也成為1950年代最具前瞻性設計的模板之一??ㄈR拉和迪通拿代表了計時碼表設計的極限巔峰。兩款腕表的設計均采用特定方法,脫胎于那個時代的規(guī)則限制,表殼和表盤由外部供應商生產(chǎn)(以現(xiàn)有素材推動設計,畢竟那個年代創(chuàng)新成本比現(xiàn)在高得多),并以Valjoux基礎機芯作為起點。
卡萊拉和迪通拿強調(diào)基本信息,傳遞精簡美學。前者將軌道式刻度圈移動到表盤內(nèi)部凸緣,摒棄測速計刻度;后者則將測速計刻度置于外表圈上,就像表那樣??ㄈR拉和迪通拿盤面布局更加開放、從容和現(xiàn)代。這些表款為計時碼表的設計確立了模板,每當過于草率或深入地追逐時尚后,它們就是品牌回到過去的基本參照點。
,稱得上是現(xiàn)代最佳設計的一款計時碼表
過去十多年來,復古1960年代的風潮一浪高過一浪,這足以證明,那個十年確實為制表業(yè)提供了值得留存的綜合體(設計和功用)。更有趣的是,設計師們似乎已經(jīng)掌握了細節(jié)潤飾、品牌積淀和審美意向之間的平衡——Christophe Behling以卡萊拉為模板為泰格豪雅設計的作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
即使那些回溯歷史尋求靈感的品牌,你也可以從他們的產(chǎn)品中看到類似的平衡。近年來,最引人注目的兩款計時碼表當屬和百達翡麗175周年Ref5975(以1950年代為靈感),二者對于平衡和細節(jié)的關注與50年前泰格豪雅、浪琴和勞力士設計師的作品可謂一脈相承。著名設計師Eric Giroud曾經(jīng)有言,他最希望參與重新設計的計時碼表就是2年問世的PRS 516,那是一個重新觸及心中最佳的機會。(圖/文 腕表知識 許朝陽)
再來說手表作為計時工具的重要性。手表自從1571年誕生的日子起,手表的最為基礎和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計時作用的。從19世紀中期有人將計時掛錶裝上皮帶,直接佩戴在手腕上使用開始,逐步改進、縮小體形、美化樣式,發(fā)展成為手表。直到今天,盡管手機,電腦,鬧鐘等有計時功能,但沒有一樣能取代手表,你可知道在大航海時,一塊精準的表,其實用價值有時候要遠遠大于一艘船的價值,船長能通過時鐘來計算出經(jīng)度的哦。同時佩戴手表也是一種禮儀,因為作為一個強時間觀念的人,讀取時間信息來規(guī)劃下一步是必須的,但是如果沒手表,工作會議上,頻頻拿手機也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(xiàn),因此手表存在必要的存在。
原創(chuàng)文章,作者:leping,如若轉(zhuǎn)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kyxa.cn/biao-5349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