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看到好的太極拳演練,經(jīng)常會說“這拳打得真好,如行云流水一般”。
“行云流水”最早出自宋代蘇軾《與謝民師推官書》:“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,觀之熟矣,大略如行云流水,初無定質(zhì),但常行于所當行,常止于不可不止?!薄靶性屏魉敝饕迷谖膶W寫作或語言表達上,但其實習練太極拳也應該遵循“行云流水”。不僅讓別人看太極拳打得行云流水,打拳的人也應該做到“行云流水”。
我們這里講的太極拳“行云流水”不僅僅是指打拳自然流暢,動作灑脫,舒展大方,更重要的是習練者要真的要去“行云”,要去“流水”。下面談談一家之言:
一說“行云”
練習太極拳將經(jīng)歷三個階段。在學習之初,你可以想象站在船上打拳擊,逐漸發(fā)展在水中打拳擊的想象,最后想象在空中打拳擊。當我們開始學習拳擊時,我們應該首先區(qū)分實際和實際。我們應該學習太極拳中實際與實際的轉化。我們應該不斷改變重心。不要把重心放在在中間。就像站在船上一樣。只有當重心隨著船的顛簸不斷左右移動時,我們才能保持身體穩(wěn)定,避免從船上掉下來而不減輕體重。此時,我們在太極拳中實踐了實與實的轉化;隨著功夫的成長,練拳擊時,要體驗水中的阻力感,消除笨拙的力量,保持整體力量,緩慢而不松散,連續(xù)而充滿運動,剛硬而不僵硬,松散而不懈;
在更高層次上練習拳擊,就像在云端和空中,像貓一樣走路,踩在祥云上,像燕子一樣輕。身體極其空靈,四肢感受到空氣的阻力。它是極其空虛、堅實和平衡的?!耙桓鹈荒芗?,蚊子和蒼蠅不能落下?!?。其實,這些都是拳擊的過程。太極拳從最初的堅實、穩(wěn)定、無限,發(fā)展為光、靈、空的太極拳。從最初的腳踏實地的太極,發(fā)展成為踏在祥云上、走在云端的太極。
很多人會問:我們怎么能像“流云”一樣練太極呢?
首先,區(qū)分缺陷和現(xiàn)實。身體重心的轉換要清晰,虛擬腿到真實腿的轉換要清晰;
第二,身體要輕靈,身體要寬松,腳步要輕靈,全身要連續(xù),動的時候不要動,不動的時候不要動;孫魯堂先生曾經(jīng)說過,“手和腳運動中使用的力量是真實的,但不是真實的,,”,,。
第三,它應該是穩(wěn)定和一致的。在步行拳的運動中,重心應平行移動,身體不應隨著運動的變化而上下波動。此外,在走拳運動過程中,動作應連續(xù)、柔和、緩慢、均勻、靈活,無凹凸、無遲鈍。
要做到這一點,我們必須在步法、落地和腿部力量方面做出更多努力。練習腿部力量非常重要。腿部沒有力量,下盤不穩(wěn)定。首先,所有的輕巧都是胡說八道,所以基本技能非常重要。訓練腿部力量的基本技能是必不可少的,這是踏上祥云的基礎。必須有明確的老師來指導和練習更多的基本技能,無論是伸筋壓腿,還是馬步樁技能,都是必不可少的。在訓練腿部力量的同時,我們還應該做好步法訓練。我們應該正確地“不退而上,無聲而下”。在上下行走時,我們應該輕輕地抬起和放下,就像在薄冰上行走一樣。陳欣在《官骨十三球》中提到“走出去:如果我們面前有深淵,我們說要把它拿回來,當它對精神來說是空的時候,我們應該把它拿回來?!绷硪粋€是標準化第一幀的細節(jié)。腳的運動時間,何時擺動腳,何時扣腳,不僅可以確保運動的輕巧和一致性,而且可以確保膝蓋不受損傷。
在拳擊過程中,踝關節(jié)放松,涌泉微微抬起,身體重心下沉,身體像泰山一樣穩(wěn)定,步伐輕如鴻毛;當拳擊練到很高的水平時,我們必須“入門”。無論是“似乎沒有人在練拳擊”還是“踩著祥云”,進入都可以讓我們的思想高度集中,完全沉浸在拳擊的意境中,想象踩著祥云在空中搏斗的感覺。
第二,“流水”
拳頭的動作就像一股水流。它可以是涓涓細流,也可以是雪崩。太極拳融入了道教文化。太極拳充分體現(xiàn)了“道法自然、天人合一”、“善如水、德載物”的道家文化特色。在談到太極拳時,陳欣說:“運動就像水流一樣,終點伴隨著一座山的建立?!碧珮O拳的名字叫太極拳,它真實地反映了天的自然運行和陰陽的自然開合。誠然,強烈的炎癥不是太極拳的自然原因,所以不能稱之為太極拳。由此可見,太極拳與水密不可分。
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,要遵循水的自然本性,重而不強,流而不動,追隨而不主動。這也是太極拳和其他拳擊的區(qū)別。太極拳提倡不要用笨拙的力量,而是用虛實、精神和自重來達到防御和攻擊的目的。
第一點:我們需要重量而不是力量。力是由身體施加的,而重量是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在物體上的向下的力。這是大自然的力量,而不是強烈的炎癥。就像水從瀑布頂部自然落下一樣,它不會增加任何外力。它只是靠自己的重量傾瀉而下。雖然它沒有增加力量,但它仍然是雷鳴般的。拳擊也是如此。例如,當陳式太極拳金剛用力猛擊時,他做出了“搖腳砸拳”的最后一步,右手拳落在左手掌上,而右腳落在地震腳上。這里的拳頭落地和腳抖動是身體作為一個整體的運動。它們也是身體的放松。正如右側原來的支撐被移除一樣,手和腳自然落下,落下的拳頭和落下的腳不會被迫踩踏和砸碎拳頭。這樣,運動完全由身體的重量完成,身體的重心仍在左腿,但不會轉移到右腿。
第二點:不要移動。這兩個詞都指位置的變化。兩者的區(qū)別在于,在位置變化的過程中,運動更加主動,而流動則有些被動。陳式太極拳的“斜走彎步”動作是在抖足鏟步后左轉提鉤。當重心從右腿轉向左腿時,注意先放松身體,松開左腰、左肩和左肘,感覺身體左側下沉,然后身體像水一樣從右側流向前方和底部,重心轉向左腿,從而完成身體重心從右側到左側的轉換。你可以通過踩腳將身體的重量轉移到左腿,而不是在搖晃腳和鏟土后踩右腳。
第三點:要有動力,不要主動。太極拳不要輕舉妄動,不要主動。太極拳經(jīng)文說,對方不動,對方不動,對方動,對方先動。在王宗悅的太極拳理論中,“動作快,反應快,動作慢,跟隨慢。雖然變化是無止境的,但這個理論是獨特的。”太極拳動作快,反應快,動作慢,反應慢。它隨著音樂伸展開來。它外面軟,里面硬。里面有一根針。這些太極拳的特點也是水的特點。水可以急也可以慢,但它不是由水本身決定的。這是由外部條件決定的。當它遇到平坦的地面時,水流緩慢,當它遇到峽谷時,水流湍急。水遵循它的類型,當它符合情況時,它是舒適的。它從不被強迫。雖然水很軟,但它可以穿透物體,通過滴水的石頭。事實上,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,重力和流動也是被驅(qū)動的,而力和運動是活躍的。我們練習拳擊記住不要主動,要有動力。
我們的太極拳發(fā)展了“動云”和“流水”。展示太極拳的虛、柔、松、圓、活、易,體現(xiàn)太極拳的本質(zhì),展示太極拳的特點。最后,讓我們來嘗嘗現(xiàn)代著名武術家孫魯堂先生在《拳法真諦》一書中的一首詩:“道是自然的,在空曠安靜的地方很難找到,各種方法都沒有用,身體應該像流水一樣?!?/p>
原創(chuàng)文章,作者:leping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kyxa.cn/biao-47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