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腕表知識] 今天給大家分享手表機芯的游絲外樁及快慢夾的演變要如何尋找,這個表要怎么了解比較合適?
連外行人都知道,手表里有發(fā)條和游絲,確實它們在手表里都是最重要的部件,共同的是它們還都是彈性元件。發(fā)條提供能源動力,而游絲則是起保障有一個穩(wěn)定震蕩周期的作用。
要調(diào)整手表的走時精度通常有二個方法:
1、改變游絲的工作長度。
2、改變擺輪的質(zhì)量。
后者在手表出廠的時候就已經(jīng)定型了(包括它的幾何尺寸和平衡度),所以一般只能改變游絲的工作長度,因此絕大多數(shù)手表里都有一個叫“游絲快慢夾”的東西。早期的游絲快慢夾都做成一個可以打開也可以封閉的格框,這就是所謂的“游絲夾”, (色彩)選擇在正式場合所戴的手表,其色彩應力戒繁雜凌亂,一般宜選擇單色手表、雙色手表,不應選擇三色或三種顏色以上的手表。不論是單色手表還是雙色手表,其色彩都要清晰、高貴、典雅。金色表、銀色表、黑色表,即表盤、表殼、表帶均有金色、銀色、黑色的手表,是最理想的選擇。金色表殼、表帶、乳白色表盤的手表,也能經(jīng)得住時間的考驗,在任何年代佩戴都不會落伍。 (圖案)除數(shù)字、商標、廠名、品牌外,手表上沒有必要出現(xiàn)其他沒有任何作用的圖案。選擇使用于正式場合的手表,尤其需要牢記此點。倘若手表上圖案稀奇古怪、多種多樣,不僅不利于使用,反而有可能招人笑話。游絲從夾中穿過,“游絲夾”有內(nèi)夾和外夾,外夾是可以左右旋動的,以便裝入和取出游絲。
從鐘表理論上講,游絲內(nèi)夾和外夾的間隙非常重要!這個間隙的大小對手表走時的等時性影響極大,要求越小越好。正是因為有“游絲夾”的存在,才使手表等時性能遭到了破壞,另外手表的位置誤差也會增加,所以為什么有些大牌子的手表做“無卡度”游絲呢。叫“無卡度”是翻譯的問題,傳說中的“無卡度”實際上就是指無“游絲快慢夾”,像ROLEX和OMEGA的同軸手表都是“無卡度”的,怪不得它們的走時精度都那么高呢。
除了要求游絲內(nèi)夾和外夾的間隙越小越好外(間隙大約是游絲厚度的15-2倍),還要求游絲工作的時候要在游絲內(nèi)夾和外夾之間左右“蕩匡”,這樣做也是出于提高等時性能的考慮,補償擒縱機構對震蕩器的影響。但是早期低頻率的手表(18次/小時)也經(jīng)常有貼內(nèi)夾游絲不“蕩匡”的。游絲的有效工作長度實際上不在外樁上,而在快慢夾和外樁之間的某點上。
手表出廠后,游絲已經(jīng)被精確的定長了,一般要求游絲外樁和游絲快慢夾之間有60度的夾角,以便保持游絲快慢夾調(diào)整快慢的范圍是一致的。也就是說,游絲的外端曲線大約是120度。為了做到能比較便利和精確的調(diào)整游絲在內(nèi)外夾中的間隙和“蕩匡”,現(xiàn)在的手表機芯游絲外樁和游絲快慢夾都做成可以左右旋動的了,很方便就能調(diào)整好,這個在過去是不能想象的,這個改進我記得大約是在1980年左右。過去的游絲外樁是用個銷釘把游絲固定在外樁上,通常游絲外樁上還有個V形槽,以便用外樁螺絲擰緊固定,裝配起來麻煩著呢。而且“蕩匡”和間隙的調(diào)整全憑手工技術,要“捏游絲”才行,看來技術的發(fā)展確實能消滅人的老技能,和那些常人所不能做到的技巧極限,一切都要向更高更快更準更方便發(fā)展。
其實手表游絲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應該動它的,嬌貴程度仿佛就是人的眼珠子,而有些“中國式”的修表師傅特愛鼓搗它。我見過太多的老手表,許多游絲都被破壞了原來的形狀,殘不忍睹啊!痛心疾首啊!游絲必須保證平和圓,游絲螺距要相等,外端曲線要和擺輪的軸心同心,老式的鐘表維修卻自詡以修復調(diào)整游絲為最高的“技術”,甚至還有盤游絲一說,嚴格的講這樣做實際是在搞“破壞”。
照片中的機芯為ETA 2892A2的,紅色線所指的:(1)為游絲快慢夾,(2)為游絲外樁。為了區(qū)分,游絲快慢夾被做成黃顏色的,而游絲外樁被做成黑顏色的。它們都是裝在用彈性配合的夾子上,兩側(cè)的平面可以用鑷子夾住它做旋轉(zhuǎn)。
從美學來說,手表與生俱來一種機械的美感,每一只機械表都完美詮釋是機械之美,就像一個小小的機械世界,如陀飛輪鏤空三問表等都體現(xiàn)了匠人們精湛的機械工藝,和展現(xiàn)了手工的機械之美。制表人能把最普通的鋼、鐵、銅打磨得像鉆石珠寶一樣光彩照人。高端手表甚至能與高級珠寶比肩,列入華麗高端的奢侈品行列。相信每位男士都無法抗拒這份機械之美。
原創(chuàng)文章,作者:leping,如若轉(zhuǎn)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kyxa.cn/biao-3078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