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.05懷@ABTW
提到,在絕大多數(shù)表友的感知里面,會認為它是一個“傳統(tǒng)”的鐘。的確,這個由Abraham-Louis 先生于1775年創(chuàng)立的企業(yè)已有240余年的歷史。不少膾炙人口的鐘表功能、結構、款式均來自Breguet寶璣,比如大名鼎鼎的陀飛輪、寶璣針、寶璣字、璣鏤表盤、表盤暗記、問表音簧、寶璣游絲、降落傘避震器……毫不夸張地說,Breguet寶璣影響了鐘表制造業(yè),即使是競爭品牌,也會或多或少采用Breguet寶璣相關的設計理念。
而當這些誕生于兩個世紀以前的元素匯聚到同一塊上的時候,哪怕是采用了現(xiàn)代的工藝來生產(chǎn)制作,可對其“傳統(tǒng)”感知還是會不斷地浮現(xiàn)。
與首飾相同的是,在社交場合人們所戴的手表往往體現(xiàn)其地位、身份和財富狀況。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所戴的手表、尤其是男士所戴的手表,大都引人矚目。
懷表@WW
對事物的評價,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。在兩個世紀以前,材料學發(fā)展滯后,游絲的制作材料幾乎都是采用金屬材料,比如碳鋼、黃金、鉑金。這些密度不低的材料制成的游絲,無論在靜止而或是運動,都會有重心的偏移,而這些偏移會對的走時精度產(chǎn)生影響。在當時無法對材料進行跨越式革新的情況下,Abraham-Louis Breguet先生想到了用復雜的機械結構去彌補,將整個擒縱機構放置于360°旋轉的平臺上,讓其受到地心引力產(chǎn)生的偏移可以相互抵消,最終可以減輕誤差。
今天我們所看到的“傳統(tǒng)”技藝,在當年其實是“創(chuàng)新”行為。
對Breguet寶璣而言,不斷進行“創(chuàng)新”就是品牌的歷史“傳統(tǒng)”。
而今天我們要聊到的一塊手表正是展現(xiàn)了Breguet寶璣的“傳統(tǒng)”和“創(chuàng)新”。
第一次看到這枚來自于Breguet經(jīng)典系列的Ref.7727型手表的時候,我還以為這就是一塊很“普通”的寶璣,或者說,就是一塊符合大眾印象的寶璣。比如:藍鋼寶璣針+璣鏤表盤+微雕暗記+錢幣紋表殼+焊接直表耳+獨立編號+“不規(guī)則”的功能布局……
反正就是讓人提不起太多的興趣。
但再看一眼的時候,卻發(fā)現(xiàn)這枚寶璣Ref.7727有些“與眾不同”,在其璣鏤表盤的商標下用淡灰色字樣標注有“10Hz”。
Hz,中文名赫茲,是頻率的基本單位,即每秒的周期次數(shù)(周期/秒)。機械鐘表的擺頻按小時計算,如18000 VPH就是代表每小時振動18000次,即2.5Hz。我們常見的機械鐘表的擺頻是18000 VPH、21600 VPH、25200 VPH、28800 VPH、36000VPH,換算過來也就是2.5Hz、3Hz、3.5Hz、4Hz、5Hz。其中2.5Hz及其以下,叫“低頻”“慢擺”,5Hz以上,一般就可以叫“高頻”。
對手表這一類計時儀器而言,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,Hz數(shù)越高就意味著手表精準程度、抗干擾能力越強。所以說,從到,再到銫原子鐘,計時儀器不斷革新的根本奧秘就是Hz頻率的提升。
對于技術的革新而言,越往上越難。寶璣這枚寶璣Ref.7727從已經(jīng)是高頻的5Hz,一下子翻倍到10Hz,可想有多“與眾不同”了!
除了低調的淡灰色“10Hz”字樣以外,表盤上秒針旁邊還有一個轉動速度更快的指針,用更加動感的形式展現(xiàn)著不同。
前面提到,對手表這一類計時儀器而言,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,Hz數(shù)越高就意味著手表精準程度、抗干擾能力越強。
但機械鐘表的擺頻并不是可以一直往上加的,原理很簡單,運動得越頻繁,零件的磨損越大、能量的消耗越大。比如在1969年曾推出過一款擺頻36000 VPH(5Hz)的El Primero機芯,在1988年的時候,當時沒有自產(chǎn)自動上鏈計時碼表機芯,于是找到時買來機芯裝到了自家的表款上。當時勞力士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機芯的頻率由36000VPH(5Hz)給降到了28800VPH(4Hz),因為高頻運行所帶來精度上的提升和機芯的磨損、動力消耗相比,并不劃算,21600VPH(3Hz)到28800VPH(4Hz)已經(jīng)夠用了。
事物是不斷變化發(fā)展的,當年Abraham-Louis Breguet先生受材料學的限制為了減少游絲重心的偏移而發(fā)明了陀飛輪。到了現(xiàn)代,制表業(yè)卻因為一種材質在鐘表制造業(yè)的應用而得到改變。
這種材質就是“硅”,它的密度比常用的精鋼或黃銅低三倍,可以讓制成的鐘表零件更輕盈,在運轉的過程中更節(jié)約能量。同時硅材質不需潤滑油,也不會產(chǎn)生因高速運行而帶來磨損。而這兩個完全就是制作更高頻率的的材料所必須的特性。
72000 VPH(10Hz)的高速運轉,無疑會帶來更多的能量損耗,雖然是采用了密度更低的硅來制作擒縱叉和擒縱輪,但為了保證實現(xiàn)60小時的動力儲存。這枚寶璣Ref.7727除了配備了兩個發(fā)條盒以外,還特意做了更多的“減重”處理。比如擒縱輪、擒縱叉都是鏤空處理,而表盤上那個飛速旋轉的指針也不是看上去以為的“藍鋼”,而是更加輕盈的“硅”材質制成,且也做了鏤空減重。
使用硅材質來制作機芯的零部件在20年前算厲害,但隨著技術的普及,已經(jīng)有越來越的品牌在配備了,比如、都已經(jīng)有相關的表款推出。自然現(xiàn)在用硅零件實現(xiàn)高頻運轉還不算非常厲害。
但Breguet寶璣也不是吃素的,這枚寶璣Ref.7727最大的殺器是利用看不見、摸不著的磁場實現(xiàn)擺輪的“磁懸浮”。
2010年11月9日寶璣獲得Magnetic Pivot擺輪系統(tǒng)專利。在這項發(fā)明里面,寶璣將擺輪放置于疊加有磁鐵的兩顆紅寶石軸承間,平時,擺輪靠磁場漂浮在空中。而我們常見的手表里面就只有兩顆紅寶石,是幾乎完全將擺輪夾在中間的。
因為是完全懸空,在受到較為強烈的沖擊后,強大的磁力可以讓擺輪幾乎可以瞬時回到正確位置,所以就相當于額外帶有避震器功能。同時無需像傳統(tǒng)的擺輪那樣,需要克服旋轉時的摩擦力,從而極大地提升了擺輪的穩(wěn)定性,尤其是在垂直位置時。
所實話,當我一開始看見Breguet寶璣關于這個磁懸浮擺輪的介紹時,我個人是不相信的,感覺有點玄學。單靠兩個磁鐵怎么能把擺輪穩(wěn)定地懸浮起來?
估計Breguet寶璣品牌自己也想到很難和表友們介紹看不見、摸不著的磁場,于是特意定制了一批磁懸浮擺輪的大模型。可以讓表友們實際去觸碰感知。在充滿懷疑的時候,特意去了一樣Breguet的專賣店,看了看這件模型。
看上去這套系統(tǒng)和我們常見的普通手表完全一樣,但當真的用手去觸碰擺輪(模仿手表受到外界振動)時,擺輪的確有較大的活動空間 且 會瞬間恢復到平衡位置。
本來我還想拍個小視頻給表友們看的,不幸的是Sales并不允許,有興趣的表友可以去Breguet寶璣店里面玩一玩,很有意思。
寶璣Ref.7727擺輪側面圖@后衛(wèi)表匠
本次測評的這枚手表屬于表友,沒有辦法給大家完全拆解一探究竟。不過好在國內(nèi)之前有師傅已經(jīng)對其拆解過,所以我們找來了實物照片。
在這張側面圖里面,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見運用在磁懸浮里面的擺輪軸的不同。相較于普通手表,寶璣Ref.7727手表的軸尖會更加地粗壯,因為它懸空,不需要依靠減少接觸面積來減少摩擦。同時粗壯的擺輪軸尖在受到震動時也不易被折斷。
另外,可能有表友會疑問到,依靠磁場來讓擺輪懸浮。如果此時拿一個磁力更強的磁鐵放在旁邊,那么擺輪會不會脫落出來。經(jīng)過試驗,這樣的情況是不會發(fā)生的。因為擺輪軸除了受到上下磁鐵的控制以外,在外圍還有兩顆紅寶石軸承來限定,所以不會發(fā)生“出軌”。
對Breguet寶璣而言,
不斷進行“創(chuàng)新”就是品牌的歷史“傳統(tǒng)”。
微博“芯隨表動” 公眾號“芯選”
有態(tài)度 有深度 有溫度
接地氣的鐘表自媒體
但愿不是更新最慢的
轉載、合作,聯(lián)系郵箱 watchoosy@163.com
不過在具體產(chǎn)品上,華為和蘋果的做法還是有些不同,比如說華為的智能手表更強調“奢華屬性”,設計款式上對標豪華鐘表,相信這也是洞察中國市場高端鐘表消費者需求而作出的決定。而Apple Watch Ultra更多地還是要考慮到全球市場的需求,只強化了戶外運動時通信連接這一點需求。但不論如何,他們都展現(xiàn)了智能手表的新趨勢,那就是做細分市場和奢侈品化。針對這一點,3月23日華為發(fā)布會后,何剛的訪問回答似乎更能體現(xiàn)廠商視角。華為何剛表示,很多消費者在戴智能手表之前,可能都戴著更貴的手表。雖然智能體驗提升了,但是這些產(chǎn)品的設計感,品質感相對來說下降了,所以我們希望能給消費者帶來健康體驗的同時,也能有傳統(tǒng)表的品牌感、品質感和高端感。
原創(chuàng)文章,作者:leping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kyxa.cn/biao-14699.html